大建设瞄准民生小细节 小工程促使城市大改观

 

绕城市建设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今年的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瞄准民生、产业、创新、生态、市场五大方面,制定了统筹空间和产业两大布局、城市和乡镇两大主题、生态和特色两大重点目标。十四处路桥建设、断头路打通、公园绿地辟建和交通疏解等项目工程,在民生问题突出的老城区、在中心城区的交通堵点、在连接新老城区的枢纽地带纷纷破土动工。

以“半年”为节点,这些工程先后竣工。百姓在这些城市建设中,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大片绿地休闲空间、不必再为出行发愁,城市局部区域拥堵问题,人行过街难问题,路网不健全等问题被化解,老旧城区里的末梢神经被打通,城市“微循环”越来越好。一个个小工程促使城市运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大改观。

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市建委积极推进建设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把握项目、资金、资源的内在关联,科学谋划年度城建盘子,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通过推进城建“大统筹”,构建起城建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实现了城市建设行业管理服务的质量提升、建设组织模式的效益提升。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动力十足。

A 红滨广场建设项目

老城居民区辟建六千平方米休闲空间

在城市中心辟绿建设广场,让绿色和休闲空间贴近百姓生活。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到城市建设的主题和方向里。2016年10月启动的红滨广场建设项目,短短8个月里,在香坊区公滨路、红旗大街、香茗二道街合围区域内,辟建出一处占地6254.3平方米的休闲区域,今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让生活在城市中心,居住在居民密集度极高区域的市民们,能够享受到家门口的大片绿色。

在景观设计中,市建委充分考虑了市民的情感、习惯和生活需求。对场地的比例尺度、设施的观赏位置及角度、空间的安全性都进行了细心的人性化设计。在空间布局上通过一环、多点的模式打造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近距离的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周边居民对运动、休闲游憩的需要,改善生活质量。此外,广场的设计和建设融入城区、乃至全市的绿色体系建设当中。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高标准建设,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广场。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道路、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以片植的地被植物和灌木、乔木等形成大片的绿地景观,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B 顾新街打通工程

城中心治堵 疏解交通“微循环”

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把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需求就是政府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市建委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载体功能,服务周边区域交通,作为落实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处处打通断头路、路面渠化等工程提升城市软环境。

2016年9月下旬,市建委牵头启动了顾新街打通工程。将顾新街西起乡政街,东至道里南北路的部分全线打通,总用地面积20601平方米,道路总长501米,规划红线宽度40米。今年6月15日,顾新街成功打通,极大缓解了机场路、康安路、乡政街等周边道路的压力,通过疏通“微循环”,缓解了城市拥堵。更难得的是,这项工程在实施前,提前设想了周边新建小区及市场商户未来的出行路径,为辐射整个区域的交通运行预留了空间。

C 哈站北部市政路网工程

综合工程提升“龙头”速度

哈尔滨火车站广场是服务于哈尔滨火车站旅客进出哈市和公交换乘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人流集散最集中、交通功能最复杂、城市景观问题最突出的交通性广场,铁路部门计划改造哈尔滨火车站,并将于2019年6月底建成完工。为了配套哈站北广场的改造,市建委牵头,负责建设哈站北部市政路网工程,对地工街、安宁街、地德里街、海城街辅道、工厂街、买卖街进行综合调整,疏解区域交通。其中包括打通、拓宽、改造道路,配套建设市政附属设施。

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哈站区域车流均通过现状路网疏散到大直街区域、内环路、二环路,以哈站为中心形成一轴两环八射的交通格局。由于经过哈站地区的道路均为城市主次干道,交通流量特别大,对哈站区域交通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哈站区域作为哈尔滨城市的窗口,道路不畅、质量与形象不佳,影响了哈尔滨城市的整体形象。

哈站北部市政路网工程建设的出发点,致力于调整哈站区域交通布局,实行进出站旅客分流,减轻站前广场区域交通压力;通过拓宽改造周边道路,加快区域交通流量疏导,提高交通集散功能,从根本上优化哈站区域交通环境,完善哈尔滨市路网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市建委对哈站周边道路加宽,同时配套建设了照明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使之与周边高层建筑协调,形成大气、现代的空间景观。通过改造站前广场,拓展绿地和休闲空间,建成整洁宜人的广场景观,使哈站真正成为代表哈尔滨和黑龙江省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哈站改造为契机的实施市政路网工程,解决了多年来难以实施的跨线交通改造建设,解决社会反响强烈的哈站区域交通通行困难问题,对改善城市南北轴线交通通行能力、完善路网交通体系、增强城市载体功能、缓解城市中心区域交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哈站区域客运服务水平的必要措施。

D 华南城C5公共绿地

“海绵公园”示范城市未来

哈市东部地区幅员辽阔,产业众多,旅游和土地资源丰富,交通需求量巨大。近年来,随着哈东地区的发展,区域内的居住人数较多、商业发达。选址在此处的哈尔滨华南城,是哈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它位于四环高速东侧,紧邻阿什河景观走廊,北临哈东第一大道,西抵哈东第二大道,区位交通优越,不仅可以满足项目本身巨大的物流、客流、信息流的需求,同时辐射周边地区。

为了更好的服务招商引资项目,提高哈东地区的综合环境质量和区位作用。去年10月,市建委组织启动了华南城C5公共绿地项目,在华南城项目内的华南中路、华南三路(哈东华府一侧)及晶城二路围合区域内,建设占地4561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园区,并决心将这一项目打造为“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铺装、停车场、公共服务及管理用房、照明、广播系统、监控系统、景观绿化、小品、雕塑及配套设施等工程。其中新建硬铺装10113平方米,包括木栈道824平方米、雨水汇集带6987平方米、绿化23983平方米、停车场1643平方米。

依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园区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地形地貌,根据自然地势高差,设计了缓释带、调蓄塘等措施,辅以小桥流水的功能性景观,让生态与景观并行,发挥“调控暴雨、雨水分流”的功能,起到了海绵城市“慢排缓释”的调节作用。同时在满足周边居民游览、健身、休闲功能的基础上,规划了多个小场地,为市民们提供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户外公共空间,供人们开展各项游戏和健身活动,打造出一片城市中的绿洲。

E 哈西大街打通工程

联通新老城区,多一条主动脉

哈西大街是哈尔滨市西部地区一条主干路,是学府路的平行道路。哈西大街又是连接了群力新区、道里老城区、哈西新区,与城市快速路三环路相交,是现在城市路网中一条重要的“动脉”。为了让哈西大街更好发挥联通和交通分流作用,今年4月1日至6月10日实施的哈西大街打通工程,对哈西大街三环路至南岗南北路区域实施了打通了全长897米、宽度60米道路。这段道路的打通,使这条“动脉”联通到了哈南编组站与三环路之间的房身村、靠山村等地区,拉伸了城市的骨架,可有效促进该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带动和盘活区域经济。

下一阶段,市建委还将组织实施哈西大街绥化路至规划路路段的打通工程。届时,将在西部地区增加一条跨铁道路。改变过去受哈南编组站铁路影响,跨铁路道只能选择哈双南路及学府路,因两条道路间距约6公里,车辆要绕行很长距离才能到达的情况。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哈西大街打通工程的建设,能够提升哈尔滨西部地区路网综合交通能力,有效形成区域交通组织能力,分流哈尔滨西站的车流,加大主城区与新兴经济区功能链接,促进城市西部地区融合发展。

F 哈尔滨学院、新三中、南三环、新阳路天桥建设项目

四座天桥每天安全护行数万人

城市道路拓宽、车流增多,区域居住人数增加,这些因素使一些道路出现了因过街人流密集、车流量大、车速快,导致人群穿越快速路十分危险的情况。市建委在对全市部分主干道路进行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发现,这种情况在哈尔滨老城区与新城区连接的主干道上非常突出。根据实地调查,这些路段信号灯的红灯时间为20至35秒之间,道路非常宽,行人过马路非常不方便。尤其在行人早晚出行高峰以及学校上下学期间,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况,既给行人带来安全隐患,也给区域内的交通造成一定的通行压力。

缓解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修建人行天桥。人行天桥能为横过马路的行人提供安全通道,避免交通安全隐患,同时能够缓解此路段车不让人,人不让车的拥堵现象。去年10月开始,市建委对哈尔滨学院门前、新三中门前、南三环天桥城发小区处、新阳路与民庆街交口处,开始同时兴建人行天桥。这四座人行天桥的设计建设充分考虑了城市特色,在外在形态上设计具有冰城特色的形体特征,在内部空间上又充分考虑了人本化的理念,对路面材料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冬季、雨季的气候情况,选择了防滑、防尘材质,并增加了桥上照明设施,体现出对行人的关照。今年5月1日前,这四座天桥先后竣工。建成后的天桥立刻缓解了这四处人流、车流的紧张情况,不但体现了对行人的关怀,也对城市软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起到了点睛之笔。

(来源:哈尔滨日报)

该服务不产生任何费用,您的隐私将被严格保密!